
乡村道路建设日渐完善。

贫困户在采摘中草药吴茱萸。

罗香乡“三清三拆”精品示范型村庄——罗运村横村屯。
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,让百姓出行更方便;一间间新楼房拔地而起,让贫困户住着更安心……这一幅幅农村新图景,正是瑶族自治县罗香乡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。
“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。”这是一盘庞大的民生棋局,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担当。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,罗香乡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,下“绣花功”、打“组合拳”、啃“硬骨头”,以不忘初心的情怀,以上率下的担当,高频率、高密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。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88户4451人,有贫困村5个。2017年底,罗运村整村摘帽;2018年底,山茶村和龙坪村整村摘帽;2019年底,大垌村和平竹村整村摘帽。截至今年10月底,剩余的18户48人未脱贫人口均达到脱贫摘帽标准,并经相关程序认定脱贫,实现全乡贫困人口全部“清零”。
健全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
罗香乡加强组织领导,设立9个包村工作组,乡党政“一把手”在内的所有班子成员直接担任包村工作组组长,其中五个贫困村先后由乡党委书记、乡长和乡人大主席担任,副组长及成员由政治过硬、作风扎实、脱贫有方的精干队员担任,整个包村工作组集中了全乡32名干部精英,占全乡干部总数的30%。
建立优化干部管理、激励机制,加强工作作风建设,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水平,并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、表现优秀的村委干部进行重点培养,推荐考录公务员、事业单位,将优秀村级信息员列为村委干部培养对象。截至目前,全乡有2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录取为公务员,1名村干部考取事业单位,3名干部被调整到县直单位重要岗位;有4名年轻优秀干部获得该县中青班培养。
通过以上措施,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,在脱贫工作中,施展才华,改进方法,创新方式,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新气象。2016年以来,张洪、周承鹰等4名驻村工作队员被市委评为“优秀驻村队员”,罗香乡驻村工作分队获得LT乐投市“先进工作分队”,龙坪村获得2018年自治区“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光荣称号等。
完善设施 提升公共服务
道路硬化稳步推进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全乡共整合资金6125.6万元,完成了乡道建设2条共24.6公里,投入750万元;屯道硬化19条共52公里,投入4378.8万元;巷道硬化48条共11.06公里,投入254.8万元;产业路建设11条共50公里,投入830万元;桥梁建设12座,共投入342万元,实现自然村通达。
安全饮水得到保障。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,不只是解决群众“有水喝”的问题,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方面也下足力气,完成人饮提升工程14个,投入150万元,截至目前各村均已升级完毕,安全饮水进一步得到保障。
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。完成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9个,共投入172万元;实施96个自然屯亮化工程,安装路灯1000余盏,投入390万元;争取到自治区相关资金120万元用于腊河垃圾焚烧项目建设;全面实施农网改造,解决农户“有电用”问题。
民宿稳步发展。为加快推进罗运村罗运、横村屯民宿点建设,投入156万元完成了公厕、停车场、观景台、活动中心、舞台等建设,投入500万元进行屯内设施建设和房屋外立面改造及污水处理等。发展“农家乐”休闲业和生态观光农业,目前有星级民宿两家,带动在建民宿3家,实现增收。
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,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,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双丰收,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树立了敢脱贫、能脱贫、想脱贫的坚定信心。
产业调整 促进增收致富
脱贫攻坚,关键要找准路子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因地制宜、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。
罗香乡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和农户个体创业相结合,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着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。目前,全乡共成立有中草药、甜茶、野生茶(含白牛茶)、瑶泉生态鱼、圣堂鸡、瑶凤鸡、蜜蜂等种养农业合作社16家,实现了每个村委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在培育壮大县级“5+2”、村级“3+1”特色产业的基础上,罗香乡实现县级“5+2”产业覆盖贫困户1088户达100%,村级“3+1”产业覆盖率达到100%,基本实现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发展目标。
调整产业结构,将产业由传统的八角、杉树、竹笋等向油茶、中草药产业转型,全乡“3+2”(“3”即油茶、笋、生态鱼,“2”即中草药、鸡)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其中:油茶面积6156.5亩、竹笋2万余亩、生态鱼水面面积430亩、中草药12810亩、鸡3万羽。油茶、中草药两项产业带动563户贫困户发展种植,促进特色产业短、中、长期可持续发展,实现产业转型有新突破。
同时,该乡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,将平竹村、山茶村两个“千亩”油茶种植基地打造成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,重点打造“罗香瑶泉”生态鱼、笋、鸡品牌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。
住房保障 喜圆“安居梦”
以住房安全为目标,针对不同对象,差异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重建、维修,优先解决无房户、危房户、易地扶贫搬迁户,统筹解决住房安全问题。
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,全乡实施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913人,同步搬迁3户17人;集中安置(桐木镇幸福里小区)34户105人;发放分散安置户建房补助资金1993.614万元。实施危房改造191户,危房维修28户,开工率、竣工达100%,拨付建房补助资金827.71万元,目前已全部入住。
“现在有了新房,房屋宽敞明亮,我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一天。”家住平竹村六竹屯的苏石金说。
在住房没有改造前,苏石金一家3口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的3间破旧的土瓦房里。白天太阳照,晚上月亮射,遇到刮风下雨,屋里屋外一个天。
苏石金患股骨头坏死、母亲患高血压慢性病,无法做重活,只能在家种庄稼,家庭收入来源少。一家人靠家中三人低保(人均340元)勉强解决温饱问题。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罗香乡政府将他们的住房改造提上议程,实施D级危房改造,申请大额补助53000元。
目前,苏石金在由政府安排的护林员公益性岗位上班,每月有550元收入,加之种植的庄稼,全年有三四万元收入,全家人不再为生计发愁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1.3万名罗香人正步履铿锵,携手迈向小康之路,在实现“扶贫路上不落一人”之后,又向着“致富路上一个不少”的目标迈进,谱写新时代罗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