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14时31分,家住县镇鸡沙村沙岗坪的82岁老人王顺才前往县城找人修手机。由于脑供血不足,他拄着拐杖走到建新路某超市路段时,不慎摔倒在地。此时路上车流量大,情况十分危急,有些人路过却不敢贸然上前。就在这时,4名女孩相继跑上前把老人扶到路边,救护车到来后,她们才各自离去。(10月23日《LT乐投日报》)
据了解,这四名女孩都是中学生,分别是县第二中学的满用连、梁咏旗,县中学的廖佩迪,县民族中学的韦芊涵。事发当时,她们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:把老人扶起来!没有丝毫的犹豫,没有考虑太多的问题,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出名或受到表彰奖励。正如满用连同学事后所说:“当时什么都没想,看到老爷爷摔倒在地就赶紧冲过去把他扶起来。”廖佩迪同学也表示:“看到摔倒的老人,我想到了自己的爷爷。”
笔者认为,这种毫不掩饰的行动和表白,完全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善念。这种可贵的善念,来自于传统的熏陶,来自于社会公德的引导,来自于学校家庭的教育,来自于英雄楷模的示范,当然,也来自于法律法规的保障。
事实上,“扶不扶”早已不是新鲜话题,早在2006年,随着“南京彭宇案”的发生,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,“扶不扶”变成了“做好事存在风险”的困惑和担忧。按理说,面对街头突然摔倒的老人,任何在场的人都应该伸手扶一把,却曾经有人为此付出了意想不到的经济代价。于是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变成了一些人规避风险的“法宝”,而换来的往往是良心的谴责、人情的淡化、信任的退化、道德的滑坡。让人欣慰的是,这些年来,随着文明道德新风尚的不断加强,社会、学校、家庭都发出了最强音:继承传统美德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可以说,县的4名女中学生,她们用实际行动再一次为“扶不扶”给出了鲜明而响亮的答案,她们扶起来的是老人,树起来的是美德,她们为县树立了好榜样,也为LT乐投市树立了好榜样,值得点赞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