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工作漂流》
作者:【日】稻泉连
译者:窦心浩/谭婉心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9年7月
内容简介:20世纪90年代,日本泡沫经济破灭,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,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。曾经,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;如今,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30岁上下,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。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,在职场中漂流不定,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。可究竟如何改变,该漂向何方?
漂,不仅仅是我们的专利。在国外也有很多“漂族”,不管是南漂还是北漂,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,有奋斗的热情,也有黯然的无奈。
很多时候,我们更多地把“漂”这样的生活方式,解释为对理想的执着。有人笑到了最后,有人黯然离场,但不管结局如何,都是对梦想发起的冲击。在《工作漂流》一书中,作者对“漂”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分析。
作者发现,“漂”源于焦虑。而这种焦虑,是人们对自身保质期的担忧。
何谓保质期?我们所受的教育,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保质期的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在毕业后步入社会工作,在开始的几年,其所受的教育确实能在工作中发挥效果,但渐渐的,这种效果会越来越弱。直至最后,淹没在人群中,成了大众中的甲乙丙。
为什么会这样?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融入。凡事都得适度,过犹不及。融入太快,把自己变成了速溶的溶质,就会磨灭自己的特质。这一点常常被很多人忽略。一旦步入社会,踏上工作岗位,很多人都要求自己尽快融入周边。却不曾想,这样的方式会让自己在教育中培养起来的特质泯然于众人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漂”正是人在潜意识里,对于这种焦虑所产生的抗争。
如何让自己避免沦为千人一面呢?最佳的方法,是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特质,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跑道。用自己的长处,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一路疾驰。如此,终有一日能抵达风景如画的人生远方。
这个过程自然是曲折的,于是便有了“漂”。所谓的“漂”,我们多数人理解的仅仅是第一层含义,即距离上的“漂”。从此处到彼处,从故乡到他乡,这是很多人认为的“漂”。但作者指出,“漂”的意义中,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更重要影响的,其实是第二层次含义——工作上的“漂”。这两层意义,在多数“漂族”中是共存的。我们通常注意到的是第一层含义,工作上的“漂”却常被人所忽略。
工作上的“漂”,正是对于寻找人生跑道的不断尝试。《工作漂流》中提供了不少实地的案例。很多人开始工作后,发现并不见得适合自己,更重要的是,周围的人千篇一律,过不了几年,自己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,麻木不仁地把日子过下去。于是,不愿融入其中的人,选择了放弃眼前的安稳,踏上另一条“漂”之路。
这样的跑道转换,通常发生在走出教育象牙塔的最初那几年。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保质期,时间拖得越久,人的惰性越重。而且,当一个人彻底融入周围麻木不仁的群体后,重新选择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小。在这之前,无疑就是一个人价值的黄金保质期。唯有在保质期内勇于尝试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跑道。
本书作者对于“漂”的态度,不尽是反对,也不尽是赞赏。“漂”这样的生活,从不同的角度,看到的是不同的方面,可以是对自己与生活的迷茫,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抗争,更可能是对理想的执着,或者兼而有之。作者不想对“漂”下定论,而是尊重每一个人对生活的选择,尊重个体的自由。
“漂”,没有正确的标准答案。某个人在某个时期,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,就是人生的标准答案。社会的多元化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,这种态度比起“漂”生活的本身,更值得我们深思。
|